您當前位置:華人舞蹈網_體育舞蹈-體育舞蹈視頻 >> 舞蹈種類 >> 民族 >> 民族舞新聞 >> 瀏覽文章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的參賽作品《尼蘇新娘》,贏得“荷花獎”。
中國舞蹈藝術最高獎“荷花獎”的民族民間舞評獎昨天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決出勝負。經過連續三天的激烈比賽,46個入圍決賽的新創舞蹈中,有6個作品脫穎而出,獲得作品獎。不過,在頒獎儀式上,舞蹈界前輩馮雙白卻并沒有簡單地祝賀獲獎者,而是坦誠地指出了參賽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聽上去發人深省。
今年“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共收到全國的461個報名作品,涉及30多個民族的舞蹈樣式;可是入圍決賽的一些作品,看著卻讓人摸不著頭腦。“一個作品一共才六七分鐘,看到三分鐘了,別說觀眾看不出是哪個民族的,專業人士也看不出來,甚至連評委也一直在猜。”比賽結束后,中國舞協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馮雙白不客氣地說出了自己的觀后感。
馮雙白說,他能夠理解編導們想求新求變的努力,但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風格屬性不能丟,基本身體動律屬性不能破,基本的民族音樂屬性不能推翻,因為這種改動會導致民族舞蹈的文化屬性、民族地域屬性不清。
同樣讓這位舞壇前輩不滿意的,還有一些舞蹈的立意問題。一部名為《魚之翼》的作品,演員一會兒顯得很歡愉,一會兒卻又在痛苦掙扎,雖說動作技巧確實難度不低,但觀眾卻看得一頭霧水。擔任場外點評的馮雙白后來聽到創作者介紹才明白,這是一個環保主題作品,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水質污染對魚兒造成的傷害。他不由得感慨:“臺上挺賣力的,都快吐了血了,可臺下觀眾不知所云。”
在馮雙白看來,舞蹈創作者把作品內涵設計得過于復雜,反而導致內容有些含糊;與之同時存在的問題是,還有些作品處理得太過簡單,缺乏文學思考和詩意的提煉,結果導致立意不高。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當前的舞蹈創作中算是個通病,馮雙白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關鍵,恐怕是創作者“體驗人間的滋味不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圍決賽的作品中,有35個是群舞,其中除《傣家的女兒傣家的雨》是僅有5人的小群舞外,其他作品的表演陣容均有二三十人。決賽現場,表現婚禮慶典場面時,女舞者們站成大橫排;打盤鈴時女舞者站成大橫排;彝族姑娘慶祝高歌時也要站成大橫排……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視覺震撼的效果。
“一樣的大橫排,一樣的大三角,一樣的音樂設計,甚至一樣的ABA結構。”馮雙白說,比賽暴露了當今民族舞創作雷同、千人一面的問題。由于缺乏創新,不少作品只能依靠加大音樂音量和頻繁使用頻閃燈的方式,來刺激觀眾的聽覺和視覺。可惜觀眾并不買賬,在決賽現場有觀眾吐槽說,看完前面幾個就不想再看后面的了,何況一出劇院就想不起來剛才看的是什么作品。
當然,一些用心之作還是贏得了評委們的一致認可。比如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帶來的參賽作品《布藝者》和《阿里路》,還有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的《尼蘇新娘》,都是以細節之處打動人心,這些作品最終都榜上有名。“希望獲獎的創作者們能不斷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擦亮手中的獎牌。”馮雙白最后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