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云走”舞蹈在寧波美術館表演的情景。
昨天,寧波城市文化又添新亮點———“看見·云走·一人一藝:侯瑩現代舞揭視展”在寧波美術館舉行。這是寧波首次在非劇場類公共文化空間中的表演現代藝術,旅美先鋒編舞家侯瑩和她的團隊帶來了不一樣的表演。
昨天的表演分“云起”“蕓香”“云聚”“云走”四個篇章。除了侯瑩團隊,浙江紡織服裝學院的30多名學生和寧波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等也參與其中。被稱為“舞蹈界的卡夫卡”的侯瑩,致力于探索東方的自然身體能量轉換與西方后現代肢體解構技巧,其作品氣質抽象、荒誕,深刻地探索著人類靈魂及內在精神,她曾三度登上《紐約時報》,并被譽為“2004年度最卓越舞者”。2008年,侯瑩回國參與奧運會開幕式“畫卷”篇章的舞蹈編創。2009年,侯瑩將舞蹈創作重心移至北京,大力推動現代舞在中國的即興創作及教育。
為了這次演出,侯瑩三次來到寧波,“我的朋友們提到了天一閣,他們說這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淵源的地方,建議我一定要去看一下,我第一次來就去天一閣參觀了藏書樓,當時說了很多想法。”關于“云走”這個主題,侯瑩說,大意是時間就像天上的云,過去就過去了,后人追尋過去的東西是懷著內在的感受。人的精神的游走隨歲月流逝,像云一樣穿梭,有可能被人遺忘,但后來發現它又回來了。“‘云走’里面沒有具體的故事,因為現代舞不闡述故事,但演出中的一些東西,會讓我聯想到天一閣。”
侯瑩在多個城市做過跨界演出,“但在寧波美術館里做一場這樣純粹的現代舞演出,像一個藝術品一樣,還是第一次。”
寧波美術館館長韓利誠表示,除了靜態繪畫作品展覽以外,現代音樂、現代舞蹈、戲曲,還有現代影視都應該進入美術館,這是國際美術館普遍的做法,“我們的美術館也應當結合自己的展覽,利用場館空間,不斷引進現代小戲劇、現代舞蹈、現代音樂等,打造以美術館為基地、觀眾為中心的藝術空間,也給進美術館的觀眾多方面的享受。”
作為活動主辦方的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的副院長王曉菁說,從“聽見”到“看見”,他們一直在為繁榮城市文化藝術生態、豐富文藝品種、推動藝術創作而努力。“之前把‘聽見’系列放在天一閣博物館里就是一種嘗試,發現很多寧波市民喜歡。這次現代舞演出是‘看見’系列的第一次,之后我們也會嘗試在劇場以外的更多公共藝術空間如美術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地方呈現。”她認為,對“東亞文化之都”的寧波來說,引進國際一流藝術家和新穎現代的演出方式、文化跨界表演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我們的愿景是‘心之所在,皆為舞臺’,藝術不僅僅是舞臺上的藝術,更希望它們走下舞臺,在我們身邊出現,比如說可以是美術館,也可以是一面墻、一座山,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其實可以當作表演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