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水泥混凝土墻聳立舞臺,封堵住鏡框舞臺的開口,窒息著全場觀眾的視覺。寧靜中,轟然一聲,灰土漫天,墻塌了,碎石滿臺。將于3月六度來臺的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要帶來《巴勒摩、巴勒摩》,在絕望破敗、細語叨叨的現實中,帶著觀眾呼喊愛與希望。
《巴勒摩、巴勒摩》是德國舞蹈家鮑許創作于1989年的舞作,也是她80年代開始的“世界城市舞作系列”第2部作品,以意大利西西里首都巴勒摩為題。總是透過作品揭開人活著的核心的鮑許,同樣在這部舞作傳達了愛與被愛的想望、絕望世界中的微光與各種生命狀態下的能與不能。
鮑許舞作的可看之處,除了舞作本身觸及的生命共感,還有她的舞臺。1997年曾來臺演出的《康乃馨》,在臺上盛開了8千朵康乃馨,任舞者踏踩輾壓;2013年來臺的《春之祭》,以6大車的土澆覆滿臺,讓土與舞者狂野共舞;還有《舞蹈之夜Ⅱ》的十噸鉀鹽、《與我共舞》的巨型溜滑梯、《穆勒咖啡館》散落全場的各式椅子、《悲劇》中的水與浮冰。
這一回來臺的《巴勒摩、巴勒摩》則以特制空心磚筑了一道高墻,舞作就在墻倒后的土灰碎石與斷垣殘壁中開始。28位舞者在快速變換的場景中穿梭來去,自在跳走于滿地碎石之間,他們叫囂著渴望,也彼此拖行,牽手并肩。接連出現6位鋼琴手彈奏起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女人涂了滿唇的糖,晃著身體尋吻;男人靜坐角落戴上香煙做成的皇冠裝扮自己;還有女人大聲指使男人,要求擁抱,最后還要大家將蕃茄砸自己。舞作動作與畫面都極具戲劇性,沒有明顯敘事線,卻在每一幕的暴烈張狂或絕美殘酷后直指人性的渴求。
《巴勒摩、巴勒摩》將于3月5日至8日在臺北戲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