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舞蹈資訊 精彩視頻 舞蹈種類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現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賽 舞蹈教學 音樂下載 精美圖庫 會員服務
國內資訊  國際資訊  明星檔案  舞蹈前沿  舞蹈評論 
比賽視頻   大賽視頻   積分視頻   會員上傳   表演視頻   教學視頻   彩訪視頻   視頻集錦  明星視頻 
賽事通知   比賽成績   國內賽事   國際賽事   比賽規則   裁判介紹  
教學資料  舞蹈知識  舞蹈名師  舞蹈考級  舞蹈培訓 
拉丁音樂   摩登音樂   表演舞蹈   團體舞蹈   其他音樂   音頻光碟  
積分說明   VIP會員   會員登錄   附近的人   求職招聘   尋找舞伴  

您當前位置:華人舞蹈網_體育舞蹈-體育舞蹈視頻 >> 舞蹈教學 >> 舞蹈知識 >> 舞蹈文化 >> 瀏覽文章

青海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及肢體語言特色

本站原創 佚名 【字體: 】 2015-1-13 9:52:07 點擊:

    玉樹民間舞蹈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一樣,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它貫穿了幾千年漫漫的時光,不斷發展變化并影響著其他的藝術形式。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著罕見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正是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使得民間舞蹈經受住了考驗,世世相傳、生生不息。玉樹民間舞如此,中國民間舞亦如此。沒有一門藝術可以像玉樹民間舞那樣直接、生動、極富感染力,他還能直觀地表現該民族人民的性格、氣概、氣質、生活方式、本質精神、物質文化、生存狀態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因此,研究玉樹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對永葆這一文化載體的生生不息燦爛美麗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的傳承 
   
  民間舞蹈,顧名思義是源自民間的舞蹈。民間舞是民族的,也是傳統的,并由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傳承的一種舞蹈形式,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同時又是情貫古今的藝術,表達著人們最真實、最純樸的情感,并具有獨特的舞蹈風格和地方特色。 
 
  對待民間舞的界定問題,往往有這樣一種觀點,仿佛只有民間所傳承的“原生態”的舞蹈才是民間舞,否則便不是民間舞蹈而是創作舞蹈。持這種觀點的人強調“原汁原味”。從美學理論上,也片面強調堅守傳統,“民間舞走得太遠了”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民間舞的創作實踐,也使我國的演藝性民間舞停滯不前。什么是傳統?傳統不是截止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民間舞從生活中走上舞臺,成為演藝性的舞蹈藝術,就必須加工提高,對所謂“原汁原味”的片面強調只會妨礙民間舞技藝的提高和審美發展。當然也要防止隨意性,因為既然是民間舞,就應該有特定的民族、地域、風格。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五彩三江源》就是一部將原生的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整合重構,再現了玉樹濃郁的民族風情。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新作。應知,玉樹民間舞是促進民族文化發展不能凝固的活化石。“原生態”的民間舞屬于藝術文化的范疇,我們的民族不能永遠停留在向世界展示原生態文化的水平,而需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藏族民間舞。民間舞的傳承過程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我們要以謹慎的學習、繼承和立足于創造性發展的基本態度對待民間舞蹈藝術,在傳承過程中保存民間的根本傳統,而新的內容也時時刻刻在不斷增加,從而使藏族民間舞蹈文化不斷豐富,不斷提高。    
 
  二、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特征 
   
  1、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的繼承性、群眾性、娛樂性 
  在遠古時期,舞蹈便作為一種肢體語言存在。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舞蹈已不僅僅局限于交際活動和對神崇敬的表達。而且在內涵里,民間舞蹈作為文化積淀的傳承手段,它從最初的個體感情抒發,演繹成群眾集體創作的成果,又從最初的田間地頭式的勞動謳歌發展成為一種自我娛樂,并在娛樂中接受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眾性和娛樂性就必然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另一基本特征。 
 
  2、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感情色彩性 
  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感情色彩性表現在形象性的感情表達方式。各民族民間舞蹈是自娛性的活動,與廣大人民勞動生活、宗教禮儀、節日慶典等風俗習慣緊密相連,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千百年來民間舞蹈長流不息、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玉樹藏族民間舞是民族情感色彩的體現,它的一切內在精神氣質、形式結構和風格特色都是由該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審美意識所決定和賦予的。它不僅是審美的需要,更是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和精神的寄托,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賦予中國民間舞蹈新的生命力與新的形象。    
 
  三、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 
   
  玉樹藏族民間舞蹈文化代代相傳,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斷豐富自身而日臻完善,各民族的文化發展開辟了廣闊的藝術創造道路,民間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發掘和發展。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方向形成了明確的目標: 
 
  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娛性還是演藝性,以通俗為主要特征,并且特別重視自娛性舞蹈,這就是戴愛蓮先生主張的“民族舞蹈大家跳”。這個方向是以已經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題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傳統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的。 
 
  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藝性舞蹈,以高雅為主要特征,重視技藝,從民間舞中吸取營養,發掘民族精神,提煉動作元素,這就是以《天上玉樹》為代表作的創新派民間舞。以現代的形象所創作的表現舞蹈家藝術思想感情和觀念的舞蹈新作品。    
 
  四、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創作原則 
   
  1、對傳統的“原生態”的民間舞要進行創造性的解釋。即要對其進行加工和技藝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詩意、技藝性和音樂感,同時也更有舞蹈性,而不是照搬、機械復制或簡單模仿。真正的舞蹈編導,不應當是一個攝影師,而應當是一個藝術家。他應當深刻揭示該民族民間舞蹈的內容和內涵,并使其形式得到充分發展,同時在技藝上得到提高。比如,民歌只有經過音樂家的整理,歌唱家的演唱,才會具有比“原生態”民歌更優美的聲樂色彩,才會比“原生態”民歌更具有感情色彩和藝術表現力,這就是加工、提高和豐富。 
 
  2、以藏族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和民族傳統精神為依據創造新型舞蹈。民間舞是社會生活中各種現象的反映,因此,舞蹈編導不能只研究舞蹈,還要以對玉樹民間舞蹈傳統的深刻研究為基礎,研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這樣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的產生過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響其形式和風格的生活生產方式等,然后用豐富的想象力在舞臺上創造出新型的但有原生態民間舞的形象、感情和風格的、新的玉樹藏族民間舞。正如《五彩三江源》讓我們看到表現玉樹藏族民間著裝的生活原型,呈現出的原創精髓、經典重構、現代元素的舞蹈語言,是民族的激情、生命的激情,是來自心底深處飽漲的激情。那富于想象的歌詞與抽象的舞蹈相協調,與歌舞整體的浪漫色彩相協調。藏民族有著無數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所缺少的只是挖掘而已,在原生態和藝術加工中找到契合點是不容易的,而大型原生態歌舞《天上玉樹》就是以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和民族傳統精神為依據創造的新型舞蹈,給玉樹的舞臺藝術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創作領域。 
 
  3、用簡單的手法體現傳統的民間舞形象。如《天上玉樹》,原始而現代。它的內容是原生的,是村民們普通的生活,它的演員是土生土長的,舞者100%來自玉樹本地,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原始的舞蹈基因。它的道具模仿牛頭、瑪尼石、轉經筒等,打動人的正是它的原始和感染性。簡單的舞蹈用現代的手法,給人以越是簡潔朦朧,想象的余地就越大,內涵就更豐滿的舞蹈形象。 
 
  玉樹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馳名中外的玉樹藏族歌舞,其風格粗狂豪放,造型形象傳神,動律優美生動,內涵含蓄雋永,是民族歌舞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就風格特色而言,玉樹藏族舞蹈主要由伊、卓、熱巴、熱伊、鍋哇以及寺院的宗教舞跳神構成。伊和卓是其中的兩大舞蹈類型,舞蹈種類多,人數不限,老少咸宜。根據青海省舞蹈集成辦公室編纂的舞蹈集成玉樹分冊記載,已經掌握的舞蹈種類就有400余種。    
 
  五、 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種類及簡介 
   
  玉樹地區歌舞的興起,年代十分久遠。結古寺一世嘉那活佛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獨創的一百多種“多頂求卓”奠定了玉樹成為歌舞之鄉的基礎。加上玉樹毗鄰藏、川、滇的地域優勢,不斷吸收這些地區藏族歌舞的優秀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藝術創作,日積月累,歌舞已成為玉樹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求,“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便會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間歌舞中獨樹一幟,別具風采,有著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玉樹歌舞藏語統稱為“夏卓”,是男女老幼皆能表演的一種舞蹈。其表演形式和種類多樣,規模因活動內容和場所而定。一般以男女結群為主,在男女各自的領舞人牽頭下,邊唱邊跳,唱與跳交融在一起,由慢到快,輪番表演,互相競賽演技、比試歌喉、表現舞姿。這類舞蹈大致分為宗教、民間兩大系列,而民間舞蹈是諸類舞蹈的基礎和主體,分類頗多,流行最廣。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1、“依”(藏語音譯),是一種集體舞蹈,在康巴一帶叫“旋子”,輕快活潑,領舞者手執胡琴邊彈邊帶頭跳,眾人隨后,邊唱邊舞,不管多少人都能容納進舞蹈的隊列。從“依”舞中感受到藝術是勞動的產物,是直接從收割、打酥油、狩獵、騎馬、剪羊毛等生產勞動提煉出來的藝術,節奏明快、輕巧活潑、富于情緒化。男子舞蹈動作粗獷、熱情奔放;女子舞蹈頷首鞠腰、起伏適度。舞蹈的形式從兩人到百人不等,其隊形變化多端,如:方形、八字形、圈形、川字形、臃腫符號形等等。并且這種舞蹈的舞袖十分講究:男袖由外白袖和內紅袖構成,女袖相反,男女袖的內袖均長出外袖五十多厘米。由于這種舞蹈的特性,舞蹈隊一般由年輕男女組成,當然也有少數的老年舞蹈隊。長袖是“依”的典型服裝,而男子的腳鈴是舞者最好的節拍樂器。舞隊的配樂一般常由歌手、牛角琴、竹笛和鼓點組成,后來加上風琴伴奏。歌曲內容是歷史沿襲下來的傳統歌詞,內容多以贊美家鄉山水、贊頌吉祥幸福為主。 
 
  2、“卓”(藏語音譯),這是一種古來的、高雅莊重的集體舞蹈形式,現仍流行于歌舞之鄉玉樹藏族,自治州分為“求卓”和“鍋卓”。鍋卓動作粗獷、奔放。節奏緩慢時,舞姿舒展如凌空雄鷹;節奏緊湊時,步伐敏捷如巖間黃羊。玉樹稱多白龍溝的卓舞以粗獷見長,玉樹囊欠香達鎮的卓舞則以舒緩久負盛名。 
 
  “求卓”是一種以宗教內容為主的舞蹈,氣氛肅穆,曲調低沉,舞蹈動作緩慢穩健,上身動作舒展,腳下頓挫有力,只有在舉行宗教儀式、重大節日時表演。舞者是三十歲以上的男性,“求卓”在玉樹地區分布于玉樹新寨卓、仲達買思卓、巴塘插來卓、稱多拉布卓、代達卓、白龍卓、囊欠羌美求卓等。在玉樹地區現已記載的卓舞有三百多種。 
 
  3、“熱巴”,古時候,有一種流浪在藏區各地的舞蹈群體,他們沒有美妙動聽的音樂來伴奏,也沒有聲勢浩大的舞隊來鋪場,他們僅用自己輕巧的舞姿和緊湊的鼓點就能贏得觀眾的青睞。他們俗稱“熱巴藝人”。“熱巴”愿意為“流浪藝人”,最初起源于藏族民間藝人歌舞班子。男舞者腳蹬馬靴,手持響鈴,腰系黑白相間的牛毛繩。女舞者用左手的彎弓點擊右手的手鼓。模仿動物形象,“熱巴”動作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如:仰轉、抬腿轉、側身翻及繞身翻轉擊鼓等。女舞者的腰肢非常柔軟,在表演時往往會從側面讓頭部和小腿相觸,宛如水蛇般的身軀在敲擊手鼓的同時繞回婉轉,隨著鼓點節奏的加快,身軀的繞轉讓人目不暇接。與其他舞蹈風格不同的是:它既是群舞,也是一種集體性的獨舞。 
 
  4、“熱伊”,“熱伊”過去通常與“熱巴”穿插演出。“熱伊”是精美絕倫的舞蹈種類,優美的音樂旋律和幽默情趣的舞蹈動作,生動奇特的舞蹈形式、豐富多彩的藝術語言。隨著時代的轉移,這種舞蹈的表演形式已演變為活潑的男女交際舞蹈。 
 
  5、“鍋哇”,玉樹地區稱“鍋瓦”,即武士舞。是古代戰爭時期勇士出征前所跳的一種民間祭祀舞,顯示出部落戰爭中不可侵犯的威嚴和震懾邪魔妖道的磅礴氣勢。以一位擊鈸或右手持劍左手握圓形獅頭牌的人為領隊,其他人皆左手握弓,右手持劍。舞蹈中夾雜有對白和歌唱。舞者頭戴紅穗帽,步履緩慢,“鍋瓦”舞蹈一般只在宗教儀式和盛大場面才出現,具有揚佛興教的功能,如今,玉樹薩迦派寺院已將“鍋哇”列入了宗教舞蹈系列之中。    
 
  六、 玉樹藏族民間舞蹈藝術風格 
   
  玉樹地區傳統舞蹈之豐富,表現形舞之獨特,已聞名于整個藏區,成為藏中自成體系的一種舞蹈流派,并已被世人所共識。近年來,隨著文化交流的擴大,特別是玉樹民間歌舞應邀出國和多次在內地大中城市的巡回演出后,反映越加強烈。不少的觀眾對它產生了迷戀、神秘之感。 
 
  為了能讓玉樹民間舞蹈為更多的愛好者所熟悉和傳承,現就風格和特色淺談自己的看法; 
 
  筆者認為“舞蹈”是靈魂為了掙脫肉體的束縛所進行的溫柔斗爭。能喚醒樹木被風吹拂的記憶。在一場全身心投入的狂歌勁舞中,人的軀體就是樹枝,服飾就是樹葉,起決定意義的風則是音樂。沒有音樂伴奏的舞蹈不堪設想,肯定是一種令人加倍疲憊的孤獨,一旦音樂響起,再蒼老的舞者也會獲得新生,神情為之一振,身不由己地服從來自遠方的呼喚。 
   
  七、肢體語言的技術特征: 
   
  柔韌:體現在人的腳、頭、肩、臂之間的擺動,自然流暢,巧妙結合。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將舞蹈本身的感受與情感高度集中,舞者在歌與樂的韻律中可以說用人的肢體表現其思想感情,表現舞蹈內在聲韻之美。 
 
  屈伸:在藏族舞蹈動作中,下肢“屈”與“伸”的節奏是關鍵。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節奏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下肢的“屈”與“伸”上,屈伸的過程由腳的邁步開始,在全腳著地的同時膝部伸直,依靠膝部的“屈”與“伸”和腳腕的力量去控制,上下起伏動作時音樂節奏的重拍在上,胯部放松隨著音樂節奏左右微微擺動,是其主要動律特點。 
 
  顫膝:是將舞蹈者的感情融合到舞蹈節奏中去,以內心的節奏帶動身體外形的自然顫動,使內外兩者結合,統一和諧。在藏族舞蹈中沒有內在的“顫”動就無法談韻味,情動于衷而形于外的獨特心理氣質。柔、屈、顫的腳步往往是輕快地向上提起,而不是向下跺腳。在提腳的同時膝部微微顫動,節奏的強與弱和內在的情感融為一體,以一種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其深層情感的內在的“力”使舞蹈者體味到氣息與身體在節奏中的流動,恰到好處的融合使其外在的動作更加流暢。 
 
  雖然玉樹各類舞蹈在地區間具有差異性,表現了不同習俗和風格,但在表演形式上基本相同。從優美旋律的伴奏,以人體動態為表現手段的舞蹈,和形體動作的表現方式,都歸納來看,是以身體先于腳行之感,形成由左輔右的揮手頓足之狀,帶動其動作節奏由緩而緊,呈弧形而圓潤;腰腿的伸屈和兩肘的扭、擺、晃須靈巧有力度;腳蹬、踢步須顫抖狀,在從大中見小,由小到大的整體動作循環中,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舞蹈陽剛帥氣之美、雄健彪悍充分的展現出來;而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和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整個舞蹈展現了女性柔美秀麗的風格特點,體現出女性溫柔端莊的真我本色。將輕與重,靜與動,整與碎的對比達到和諧統一,保持了形與聲的兼備結合,使舞蹈達到頂峰。 


0% (0)
0% (10)
 以下是對 [青海玉樹藏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及肢體語言特色] 的評論,總共:0條評論
熱門文章
友情鏈接
申請鏈接
版權所有 華人舞蹈網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備11005826號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經開二區 郵編:130000
電話: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