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首屆“THE NEW”北京新舞蹈國際藝術節落幕。該藝術節由朝陽區文化館主辦,北京9當代舞團、元藝術空間承辦。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六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舞蹈節目迎來觀演人次超過3000余次,參與各項活動的則達500余人次。
據新舞蹈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趙璽介紹,藝術節主打的就是“新”。“歐洲所謂的contemporary dance(當代舞),在我們國內舞蹈界,指的是現實題材的舞蹈,只要是表現當代題材的,任何舞種都是當代舞。語匯的不統一,存在一個意義上的誤區。我們叫"新舞蹈",新舞蹈是更加跨界融合的,有新的概念出現,探討的問題也有拓展,比如探討劇場和舞蹈的關系,還有舞蹈與裝置,舞蹈與雜技的融合”。
除了演出,藝術節期間還開設了大量工作坊與舞蹈技術課,為專業和非專業舞者打開一扇門,了解當代世界最前沿的舞蹈技術。而在“舞蹈影像”單元,觀眾還可免費觀看多部舞蹈電影,包括皮娜·鮑什的《青春交際場》等。
作品解讀
運用裝置藝術
作品:《越過溪谷》《我不在這》
開幕演出是來自東道主北京9當代舞團的《越過溪谷》。這是2013年舞團與西班牙編舞家合作的舞作。作品將城市描繪成一個由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矩陣,懸掛在上空的裝置藝術象征著現實生活中一切時隱時現的阻礙。黑衣舞者在搖曳的擺錘間穿梭移動,是人們披荊斬棘、沖破束縛的再現。
同樣使用到裝置藝術的還有來自中國臺灣的動見體劇團。創作者董怡芬是臺灣備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她的這出《我不在這》將觀眾拉進她私人的情感世界,與其以往標志性的力量型動作編排大相徑庭。
即興創作
作品:《歸鄉之旅》《致蓋亞》
對中國觀眾來說,斯洛伐克的舞蹈是陌生而新奇的。斯洛伐克人舞團的成員們是一群三歲就認識的發小,長大后分別去往英國、比利時深造舞蹈。這群生活在異鄉的斯洛伐克年輕舞者,帶著他們國際化的工作背景,重返自己的故土,創作出這部融合音樂與舞蹈的即興舞作《歸鄉之旅》,也引發了觀者對于歸鄉的共鳴。
另一位來自斯洛伐克的女舞者蘇珊·科桑科娃表演的即興獨舞《致蓋亞》是一部催人淚下的作品,作品沒有故事,表現的是與地球母親(當地語言中稱為“蓋亞”)息息相關的一幅幅圖景。
融合街舞
作品:《小心空隙》《走廊的噪音》
比利時安東蘭奇舞團的《小心空隙》,荒誕的風格,四個無厘頭的人物形象在由白底黑方塊組成的空間里舞動,巧妙地在嘻哈舞蹈、跑酷、芭蕾、爵士中自由轉換,在似實似虛的維度中描繪處處無礙又危機四伏的生命關系。
法國知名舞者克萊門·達贊的《走廊的噪音》,只有40分鐘不到,卻如魔術般奇妙新趣,展示了從生到死的生命輪回。舞作以現代舞的審美,融入了雜技元素與街舞元素。該作品自首演以來頗受歡迎,連小朋友都看得目不轉睛,也啟發了本土創作者思考舞蹈與其他動作門類發生關系的廣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