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婆娑,歌婉轉,彷彿鶯嬌燕?。”香港舞蹈團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演出《踏歌行》,展現十一段精美考究的中國歷代宮廷舞蹈,橫跨朝代從先秦漢晉到唐宋明清,再現古代樂舞的藝術風貌,顯中國古典舞的千姿百態,以及中國文化在禮樂、女儀、服飾、詩詞、歌賦上恆久不衰的魅力。
再現中國宮廷舞蹈
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古典舞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自周代開始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培養樂舞人員,亦整理、研究、加工流行于民間舞蹈、宗教舞蹈及外邦舞蹈,進而形成宮廷舞蹈。
關于本次《踏歌行》的演出,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導演鄭璐及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云濤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在談及古典舞的美時,鄭璐說:“古典舞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對中華文化美的欣賞,早已根植于每一位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心中,情感上的認同自會產生對于古典美的共鳴。”過去西方文化的輸入提升了人們的審美能力,在吸收學習西方優秀文化過程中,中華文化的精髓亦得到提煉。
28舞者參與演出
提到舞蹈的“發展”與“創新”,她認為:“舞蹈等藝術文化依靠的是傳承,發展意味?可能要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這一改變,并不一定有利于文化的良好承接;對于創新,可能創作者會認為自己所作的有別于過往所見,便是創新,但其實‘創新’的東西可能早已客觀存在于過去或者另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世界,只是未被看到。”所以,對于舞蹈,鄭璐并不愿意使用這兩個詞語。
談及本次香港舞蹈團與北京舞蹈學院的合作,楊云濤解釋:“這是根與莖,唇與齒的關系,亦是一個繼承的關系。”藝術團體可長久良性發展,離不開專業藝術院校的學術性研究支持,也離不開專業藝術院校的人員培養;專業院校的學術研究成果也離不開藝術團體這一表演土壤的推動推廣。他更表示:“舞蹈是一個尋根的過程,一部優秀作品,三分靠演出,七分靠研究。”他希望會有更多合作機會。
參與演出的二十八位舞者,縱有扎實的舞蹈基礎,但為了更好地演繹古典舞,早在半年多前便已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使舞者更深刻理解古典舞蹈,演繹背后的深厚文化精髓。
《踏歌行》的舞蹈編導是已故的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孫穎,他歷經數十載鉆研古典舞,整理歷史流傳下來的戲曲舞蹈動作;古典舞蹈姿態和造型的資料來源于中國石窟壁畫、雕塑、畫像石、畫像磚、陶俑,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上的繪畫、紋飾舞蹈形象的造型等。他努力將幾近失傳的古代樂舞形象以再創作的方式呈現,編創了目前公認具有高度學術研究與觀賞價值的傳統古典舞蹈!短じ栊小肺瓒伟ā短じ琛、《楚腰》、《銅雀伎》和《搶鼓》等。
中國經典女子群舞《踏歌》,曾獲首屆全國“荷花杯”舞蹈比賽創作金獎。其舞蹈蘊含魏、晉以及南朝的文化風韻和古江漢秦淮地域特色。
神秘巫舞《楚腰》,表現先秦人崇拜女子細腰之美,展現先秦時代樸拙的舞風、坦蕩狂放的巫女神韻及不同于后世的秀麗嫵媚。
中國大型舞劇《銅雀伎》是孫穎生前編導的最后一部舞劇,創編以建安時期為歷史題材的古典舞劇,本次演出其中四個經典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