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華人舞蹈網_體育舞蹈-體育舞蹈視頻 >> 舞蹈種類 >> 芭蕾舞蹈 >> 芭蕾新聞 >> 瀏覽文章
又逢周六聯排,上海芭蕾舞團暫居龍華路2577號的排練廳里照例回蕩起厚重而蒼涼的旋律。伴著樂聲,大型現代芭蕾舞劇《長恨歌》正在緊張創排中。該劇的編導是曾打造現代芭蕾《簡·愛》的帕特里克·德巴納,來自德國。中國青年作曲家杜薇任音樂創意,國際設計大師嘉雅·易普拉辛操刀舞美。今年7月底首演于上海大劇院后,《長恨歌》還有可能走出國門,成為繼《簡·愛》《天鵝湖》《葛蓓莉亞》之后,未來2年又一部上芭輸出海外的巡演劇目。
或許,這部未曾謀面的《長恨歌》恰好透射出上海芭蕾舞團近年來的改革創新模式——一方面,它改編自白居易詩作,擁有傳統民族底色;另一方面,新編芭蕾舞劇為現代風格,且由德國名導編舞,屬于不折不扣的世界眼光。而在把導演請進團,再把劇目送出國的交互過程中,上芭在當今世界舞蹈語境中的雙軌制舞步堅定而輕盈。
講中國故事與世界經典共用兩種舞蹈語匯
對藝術院團而言,何為立足之本?起舞40余年,如今成為上芭掌門人的辛麗麗很清楚,劇目創新是院團的生命線。從當年《白毛女》一枝獨秀,到如今《吉賽爾》《梁山伯與祝英臺》《葛蓓莉亞》《仙女》《花樣年華》《馬可·波羅——最后的使命》《胡桃夾子》《簡·愛》《天鵝湖》《長恨歌》等舞劇輪流公演,上芭已走出一條努力與國際接軌的創新之路。
劇目在手,緊接著就該打響品牌。有專家指出,作為一門世界性藝術,芭蕾舞屬于人類共同的文化。上海要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必須把握好芭蕾舞的國際文化本質,并適當融入民族基因。如此,才能在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同時,在世界舞臺上保存“中國上海”的印記。
為此,上芭近年來始終在民族與世界兩種舞蹈語匯里摸索平衡點。“芭蕾是世界語言,而我們從鎮團之寶、50年共演1700余場的《白毛女》,到近年來原創的《梁祝》《花樣年華》《長恨歌》等,都是中國題材。這就要求我們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掌握第一重舞蹈語匯。”辛麗麗說。
及至第二層境界,在上海乃至中國芭蕾發展之路上,重要的不在于題材民族化,而應當追求風格與藝術水準的突出化,應當擁有世界通行的標桿式劇目。“論衡量一個芭蕾院團藝術水準的標桿,沒什么比古典劇目更有說服力。”在上芭首席舞者吳虎生看來,《天鵝湖》《吉賽爾》《胡桃夾子》等就是他們得以與世界對話的第二重舞蹈語匯。
正是因為能在創新原則下自如地切換兩種舞蹈語匯,上芭得以在古典與現代間、民族與世界間游刃有余。紅色經典《白毛女》已經長演50歲不老;2006年創排的《花樣年華》一經上演便引起舞蹈界轟動;2013年,原創現代劇《簡·愛》到原著小說的家鄉英國連演5場,上芭不僅廣受當地舞迷贊美,還第一次收獲了自負盈虧、自主營銷的經驗;同年,中國傳統題材《梁山伯與祝英臺》和古典劇目《仙女》拼盤赴北美,走過27座城,巡演32場。而今年初,開排英國豪華版《天鵝湖》,將第二幕與第四幕中的24只天鵝群舞擴版為48只天鵝,這標志著上芭在古典方面站上了新高度。今明兩年,他們將先后攜《簡·愛》《天鵝湖》《葛蓓莉亞》等劇出訪德國、荷蘭并兩赴加拿大。2017年,上芭還將首次與美國辛辛那提芭蕾舞團交換演出季,在與國外知名院團的交流方式中邁出新一步。
走出去商演與引進人才互開雙向“專賣店”
如果說作品是院團生命線,那么人才便是藝術的血與肉。如何善用、活用人才?
在創作方面,上芭近5年內曾10余次與世界級編導、舞美合作,以駐團編導、客席教員的身份邀請他們開展藝術創作與教學。而在演員引進上,辛麗麗提到3個名詞,“駐團、演出季、項目制”,這是符合芭蕾藝術規律的國際通用法則。
“許多名角大腕,早被各家院團貼上非賣品標簽,俱樂部式的人才浮動制在國際芭蕾舞界并不存在。符合藝術規律的人才運作是項目制與演出季模式。”辛麗麗把這類模式比喻成“專賣店”。上芭走出國門巡演時,我們店里陳設的是整臺舞劇,在被國外演出商相中后,到當地包場駐扎,連演二三十場;需要引進國外頂尖舞者時,上芭到對方店里購入人才,參與我們一部舞劇的創排,并在結束演出季項目后曲終人散。一劇一聘,一季一邀,靈活多變,“這樣既能解決人才匱乏,又不涉及屬地問題。”
這套理念看似簡單,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上芭只能開店“售貨”,荷、德、美、法、西、澳等地都留有他們巡演的記錄。但他們卻不敢輕易嘗試到國外“專賣店”里求購人才。“因為擔心大腕來了卻沒用武之地。”辛麗麗把這種演員的單向流動歸結于國內芭蕾的市場困境。“當我們的舞者已經擁有世界級水準,中國的芭蕾舞市場并沒成長到與之匹配的高度。”她把國外院團拿來比對,“紐約芭蕾舞團一部劇連演4周,每周9場;悉尼芭蕾舞團一出《堂吉訶德》可以連演21場;而我們的一次演出季,一部劇能演5場我已滿足”。
吳虎生也提到,演員最怵的就是“演一場換一出”。對芭蕾舞演員而言,排練一個月,若只能演一場,那既是對排練資源的浪費,也無法通過實戰來提高水準。符合藝術規律的演出季應當是“排練2個月,再連續演出2個月,隨后才進入到下一部劇”。遺憾的是,憑中國芭蕾觀眾的數量,并不足以撐起理想的市場。“在上海,前些年我們只能一部劇跳一兩次。”辛麗麗說,好在上芭從去年起試水演出季模式,每部劇增加到兩三場,收效不錯。因此今年他們計劃推出4個演出季:原創芭蕾演出周、浪漫芭蕾周、圣誕芭蕾周,外加北京舉行的上芭三部曲演出周,每一季目前設想演4到5場。
饒是如此,這個數量仍無法與世界級院團媲美。別的不說,2015年12月,上芭將攜今年新排的豪華版《天鵝湖》赴荷蘭巡演,計劃2個月內在8座城市連演30場。屆時,辛麗麗就有底氣以項目制方式聘請兩三對主要演員來當客席舞者,“目前國內的演出季還沒法吸引到世界名角兒”。至于這個市場需要培育多久?“起碼一代人。”辛麗麗說,這是藝術的規律。
中國國際標準舞總會 | 搜狐網 | 五環體育舞蹈網 | 國家體育總局 | 體育舞蹈視頻大全 | 中國體育舞蹈網 |
舞蹈圈 | 拉丁一百 | 拉丁舞服專賣 | 中華舞蹈網 | IDSA世界體育舞蹈協會 | 中國國際踢踏舞協會 |
拉丁匯 | 泰安市體育舞蹈運動協會 | 舞蹈服飾品牌網 | 中國體育舞蹈教師協會 | 世界華人體育舞蹈協會 | 亞洲國際舞蹈聯合會 |
拉丁舞第五大道 | 深圳憑風拉丁舞專業培訓中心 | 山東舞蹈網 | 鬼步舞論壇 | 中國國際標準舞蹈網 | |
優舞網 | 拉丁舞曲大全 |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 | 女鞋品牌大全 | 天津整形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