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鍛煉節奏感,就是從最基本的鼓點,音節開始,先數鼓點,就是“動詞大慈”,這個“動詞大慈”雖然是四個音節,但是重拍只有兩個,就是“動”和“大”這兩音節
操作辦法,聽著音樂,每當“動”和“大”這兩個音出現的時候,振動你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肩膀,手臂,腿,手指都行,踏步也很好),總之就是讓你的身體跟上音樂的節奏,也就是說,“必須跟上”,音樂“動”,你就“動”,音樂“大”,你就“大”。
等到能夠熟練掌握對鼓點的節奏掌握后,慢慢加上對其他音軌部分的磨合練習,比如說唱部分,比如主唱詞部分,比如主旋律部分,最后,這首音樂就應經在你心中熟爛于胸,成為你的一部分了
補充一點:聽音樂的時候,特別是那些節奏感不好的新人,選中一首歌,選擇“單曲循環”,不停地聽,不斷地聽,沒日沒夜的聽,廢寢忘食的聽,加班加點的聽,吃飯聽,上廁所也聽。那首歌一天沒聽個200遍以上就別說你好好聽過這首歌.
“隨意”就是說動作不能過于刻意而為之,像機械舞、Breaking,大部分都是刻意的動作,為了表現出難度、技巧、還有“人類怎么可能做出這樣的動作”之類的感覺,他們的韻味就存在于這些“不可能”之中。而爵士舞則是要隨意,看起來似乎輕松平常,一般很少見到所謂的“高難度動作”,特別是伴隨著音樂的時候,就更像是在用身體去唱歌,有時候可能只是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定位、一次拉伸、幾個簡單的Pose,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
爵士舞培訓表現所必須具備的幾個方面,或者說要素
1,力量爆點
2,動作的幅度
3,肢體控制(或者說動作的標準度)
4,細節控制(定控制或者動控制)
5,契合的節奏感及韻律感
6,舞者本身的氣場
7,賣相(或者說外觀、打扮等等,用英文來說Outlook這個詞感覺還蠻貼切的)
爵士舞培訓老師說:我看過不少愛好者、學員、還有一些所謂的三流的教練跳舞,感覺怪怪的,你要說挑錯了吧,其實沒有,動作都對,你要說跳的是對的吧,有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很多時候,就是動作的幅度不對,不夠大,或者說身體就沒打開,最典型的感覺,就是動作很小氣,感覺沒有完全用力,用很多人的話來說就是“我覺得已經很用力了啊,為什么還是覺得沒力呢?”結果無非兩個:力量的控制不夠或者就是動作的幅度不夠,比如說一個將手臂舉平的動作,完全的水平或是往下1cm,可能只是簡單的1cm,表現出來的感覺就會完全不同,很多時候,我們的同學們在學舞的時候,差的就是這么1cm
這個要素需要舞者有很好的體力做基礎,很簡單,你沒有足夠的體力和力量,你拿什么去爆?爆多大?爆的出來?
需要注意的一點事,體力和力量有一點的關系,但是不是完全的對應,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力量指的是你能跳多High,多狂野,而體力指的是你能保持這種夠High,夠狂野多久
所以說,沒有一個很好的體力作支持,你根本無法長期維持在一個高興奮狀態(這個時候人類的反應是最快的),沒有
足夠的力量,即使你自己很high,跳出來的舞也是軟綿綿的,從頭到尾也只有你一個人在High而已,別人是High不起來的
很多人(真的很多人)在跳舞的時候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就不是在跳舞,應該說是在比劃舞蹈可能更貼切一點,動作不標準,沒有用上足夠的力量來做動作,結果該做到的沒有做到,不該動的時候身體在亂晃,現在學舞蹈的同學們幾乎70%的問題都是出在這里
爵士舞是由非洲黑奴帶到美國的舞蹈,因此它的舞姿如同非洲人的性格一樣,原始、熱情、奔放。爵士舞到了美國以后,吸收了芭蕾、現代舞、街舞、拉丁舞的元素和技巧,要表達的是火辣辣的風情,送胯、扭腰、身體呈波浪形扭動,無一不透露著你的嫵媚與性感。此時的爵士,不像舞廳里的搖擺爵士,而是更強勁、更有活力、更富有韻律感,讓你跳起來更透露出似火的熱情。
動作基本要領:
隨著音樂,腿向前跨步或退步,彎曲膝蓋,將胯頂向一側,要注意手的動作配合擰胯動作,以保持身體平衡與美感。
踢、踢、踢——踢腿組合
跳爵士舞舉手投足要協調,除了手的動作要配合著身體的扭動,腿部動作很重要。
一起來搖擺——擰胯組合:
送胯、扭腰、身體呈波浪形扭動是爵士舞的主要特點。隨著強勁的音樂節奏,擰胯、扭動身軀,在進退之間釋放激情與婀娜。
也許你的性格比較內斂、含蓄,所以跳爵士舞時,把握住“open mind”的心態至關重要,要知道,性感不是罪惡,而是對你的贊美。
身體中要蘊涵靈魂、性感和平衡三要素:頭、頸、肩、上肢、軀干的曲伸、轉動、繞環、擺振,這些詞在字面上看不出絲毫美感,但把它們的動作銜接得如行云流水般流暢,爵士舞就讓你風情萬種。因此一個好的爵士舞者除了基本步子要正確之外,身體中要蘊涵靈魂、性感和平衡三要素。
爵士舞本是來自民間的舞蹈,因此可隨心所欲地給它加入許多元素,諸如帽子、手杖、椅子都可成為爵士舞的道具,但是也要注意你的歌曲風格,否則的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