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要利用腳尖。對此,有人不同意,下面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論述一下:
1、腳尖蹲起是國標舞一項基本功,練腳尖蹲起而不用腳尖跳舞,練他干啥?
2、各級領導專家一再強調。如中國體育舞蹈協會領導陸大云先生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用腳尖,甚至腳趾。
3、中國歌曲適合使用腳尖。中國歌曲最大的特點之一:亮,因此人也需要亮相。
4、拉丁用腳尖是實用主義哲學和機械唯物論的產物。長和寬的關系,扭動必寬,為了加長,就用腳尖。確實實用,但是機械思維。
5、四個音只有一個音用腳尖。三最高,四要下來。四不下來,唱歌的人喘不了氣。所以,只有這個三用腳尖。
6、腳尖有利于造型。無型不成舞,腳尖造型有利提高造型技術水平。
7、腳尖造型不是靜止的。硬戳,那不行,必須是逐漸拔高的。水平無位移,垂直有拔高,動和靜有機結合。
8、腳尖上壓力大小。機械唯物論的思維,全身重量壓在腳尖上,腳尖受得了嗎?不是壓,而是身體拉腳尖。用慣性上升,慣性環境下,慣性向上,你看著眼暈,其實不重。
9、腳尖分幾種。一般要用腳趾和腳結合部,這個地方很堅強。還有是腳掌,低水平用腳掌。極高,可以用腳趾。
10、破除芭蕾腰。芭蕾的腰到頂了?不是,舞蹈沒有,體育有。體育界來的彈簧腰。芭蕾要群舞,大家一致。也要準備其他高難動作,所以要是有空間的。這個空間,舞蹈界沒有,而體育界有。把體育界找到的彈簧腰,移植到舞蹈上,腰的空間打開了。這種彈簧腰,保證了腳尖的上拉性,而不是承壓性。
11、力不上腰。力不上腰,不等于氣不上腰。用氣用神,可以保證身體上升,腳尖壓力小。
12、技術難度會加大。最主要的是重心的精確控制。
13、難度大有利比賽。誰也做不最充分,那么比賽就有比頭。低水平的舞蹈,沒法比賽,誰都一樣。
體育和舞蹈有很多相似之處,最基本的事情都在運動。體育的運動是為了戰勝對方,而舞蹈是要自己更好看。共同的目的,更好,更強,于是,其動力來源成為人們不斷研究的課題。體育和舞蹈都是向自己挑戰,愚公移山用自己的意志去挑戰自然界,而舞蹈要用自己的思維和意志去挑戰自己。
人體一共有6個方向,上、下、左、右、前、后。一般來說,人們容易注意的是4個方向,前后左右,最容易忽略的是上和下。對此,武術內家拳法有六面整體渾圓力,舞蹈有六面張力。體育和舞蹈對事物的看法有極為相似的共同之處。觀察六面整體渾圓力盧氏結構的方法,得到的東西是,武術要開發的重點其實是下。越下越穩固。那么反過來,上邊呢?對上邊的開發,雖然與盧氏結構相反,但是其思路是可以參考的。辯證法的思維,在音樂最合適的時候,把人拉長,加強上面。那么,腳和腰實際上是重點千里來源。因此,腳尖的起來,不是為了頂起體重,而是為了上面拉伸的空間。所以,你要預先制造向上的慣性,在向上的慣性中實現腳尖的拉伸,使向上的張力得到加強。而當你降落的時候,你的腳尖是逐漸回到完整踏地的過程,體重壓回來了,腳尖也下來了。利用動態的慣性原理,不是翹起了腳尖,而是拉伸了腳尖。腳尖下面才是地。因此,機械唯物論者會認為,是強力翹起腳尖,而辯證法是利用條件的變化慣性中向上拉伸了腳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