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在乎人如何動,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I’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 but what moves them.) ——皮娜•鮑什
皮娜•鮑什1940年生于德國索林根,從小就開始跳舞的她15歲進入由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編舞者,德國表現(xiàn)主義舞蹈發(fā)起者之一庫特•尤斯執(zhí)掌的富爾克旺學校學習。1960年畢業(yè)后,她更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紐約朱莉亞音樂學院的獎學金,來到這座殿堂級的藝術學院繼續(xù)深造。在紐約時她曾是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 Dance Company與New American Ballet的舞者,并成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成員之一。
而皮娜的真正崛起還是在她回鄉(xiāng)加入老校長庫特•尤斯新成立的富爾克旺芭蕾舞團擔當獨舞者之后。1968年她編成了自己第一部舞作《片段》,1969年她接替庫特成為舞團藝術總監(jiān)。1972年,皮娜成為烏帕塔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jiān),后來她將該舞團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直至現(xiàn)今,皮娜的“舞蹈劇場”和美國的后現(xiàn)代舞蹈、日本的舞踏并列稱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皮娜憑借個人對藝術的執(zhí)著,將烏帕塔改造成“舞蹈劇場”的發(fā)源地:擅用啞劇、體操、戲劇等不同形態(tài)的藝術,輔以多元性的音樂,如歌劇、樂曲、獨白,賦予舞蹈新的語匯。
用身體來思考。這是皮娜的舞蹈與美國現(xiàn)代舞最大的差別。后者的一切從動作開始,它探討的是如何打破理性對身體的束縛,讓動作主宰身體,回歸原始的本能。阿爾莫多瓦非常欣賞皮娜,在《對她說》開始時用了皮娜的經典之作《穆勒咖啡館》,而且片頭兩位兩主角一起去看戲時,臺上上演的也是皮娜的作品。
舞蹈劇場以一種真切的眼光來審視人的行為與人性。這是一種不帶成見的處世態(tài)度。它只關注那些存在于世的人們“是怎樣的人”,而不是“應該是怎樣的人”。“任何人所該追尋的道德標準或理想”都只是說教,人們只有在不斷追求幸福的嘗試與誤解過程中,才能真正體會生命。
舞蹈劇場就是人間的濃縮演繹,因為唯有以如此執(zhí)著的方式去表現(xiàn),才能使觀者對獲得幸運與愛——這人類“最基本的”愿望,懷抱憧憬。皮娜一直實驗的,是一種可以讓觀眾積極參與的新劇場形式,而在她看來,最重要的參與,便是思考。誠實,讓她漸漸擁有直面恐懼的勇氣,她一輩子所投入的,不過是用舞蹈來對抗恐懼。
2009年6月30日皮娜·鮑什在德國烏帕塔爾的一家醫(yī)院病逝,終年68歲。五天前,她剛剛被診斷出患有癌癥,烏珀塔爾舞蹈劇院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寫道:“就在上周日,她還與自己的舞伴站在劇院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