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城區廣川街道文化社區,我們見到了宋曉梅。
如果不說年齡,人們很難把宋曉梅與44歲聯系到一起。在舞臺上,她能唱能跳,散發著青春的活力。
宋曉梅是德州市歌舞團的一名舞蹈演員,1986年入團成為一名專業的舞蹈演員,至今已有27年的時間。
從戲曲到舞蹈
本來,宋曉梅學的是戲曲。她沒想到,有一天舞蹈會成為自己堅持一生的事業。
7歲時,由于媽媽喜歡文藝,她被送到了藝術學校學習戲曲。因為戲曲需要練基本功,所以最開始,宋曉梅和學舞蹈的孩子在一起練習。壓腿、下腰、劈腿……一個個基本動作的練習,讓初學的宋曉梅嘗盡了苦頭。“稍微不用心動作做不到位,老師就會拿著細藤條抽腿。 ”宋曉梅說,那時經常練哭了,甚至想過要退縮。有一些天分,再加上努力的練習,宋曉梅從小就表現出色。10歲時,她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市的折子戲表演,那也是她第一次登臺演出。
讓宋曉梅沒想到的是,1986年,市歌舞團到學校招聘,她誤打誤撞成為了一名舞蹈演員。“學戲曲的都有一種戲曲范兒,很難改過來。 ”但是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宋曉梅就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舞蹈的世界。宋曉梅認為,也許這就是她和舞蹈的緣分。
風靡一時的全國演出
上世紀80年代,由于娛樂活動少,劇場內的歌舞演出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因此,全國性的巡回演出成為了宋曉梅和舞伴們的主要工作。那時候,宋曉梅一年中有一半多時間都是在外地演出中度過的。
在那個年代,舞蹈演員們輾轉各地演出,非常辛苦。 “當時,歌舞團沒有自己的車,我們只能坐公共汽車或者火車外出演出。 ”在每個地方,演出兩三天,他們就會奔赴下一個目的地。那些年,宋曉梅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上午、下午、晚上,基本每天都有3場演出。 ”每場演出,宋曉梅除了獨唱、獨舞,還要為幾乎整場的節目伴舞,“在臺上跳完一支舞,到臺下抓緊時間換衣服、換妝,準備下一個節目,連喝水的空都沒有。 ”
劇場簡陋的環境也讓宋曉梅印象深刻,“在東北演出時,劇場沒有暖氣,我們穿著單薄的演出服,在零下十幾度的劇場演出。一場演出結束后,身體都凍麻了。 ”宋曉梅說。
盡管如此,每當聽到臺下成千上萬的觀眾的歡呼聲時,宋曉梅覺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從臺前到幕后,希望帶給更多人快樂
1998年,市歌舞團成立藝術學校,宋曉梅擔任指導老師,把主要精力轉向了舞蹈的編導和創作。多年來,她指導的作品獲得“全省舞蹈比賽創編獎”“全省舞蹈指導教師獎”等多項榮譽。
2012年4月份,為迎接省文化藝術節以及第十屆全國文化藝術節,市歌舞團編排了大型音樂劇《后羿與嫦娥》,宋曉梅便是創編人員之一。宋曉梅在劇中的角色是群眾演員,除了排練自己的角色,她還負責指導其他演員們排練。
“排練室里沒有空調,我們白天晚上都在排練,經常熱得大汗淋漓。 ”宋曉梅說,演員演完自己的角色可以休息,但是作為指導老師,她一刻都不能休息。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排練,這部劇在省藝術節上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并將作為優秀劇目在十藝節期間為廣大市民展演。
如今,宋曉梅依然活躍在舞臺上。她參加最多的是公益演出,經常深入到農村演出。 “我們的演出很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宋曉梅說,“每次演出,農民們都會把舞臺圍的水泄不通。看到他們臉上質樸的笑容,感覺付出是值得的。 ”
宋曉梅說,隨著年齡的增大,她上臺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她會繼續從事舞蹈的編排和創作,用舞蹈來感染更多的人,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