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標舞教學、教材里,胯動、腳跡、蹬地、重心,既是使用頻率極高的字眼,又是容易出錯的概念。信息傳遞離不開語言交流,離不開口頭或文字表達。所以,圍繞胯動、腳跡、蹬地、重心這些概念的含義進行正本清源的解讀和探討,對于規范國標舞教學、教材很有意義。希望這一解讀和探討對同道諸位有所裨益。
一、關于胯動和腳跡
中腰、橫隔膜、下腹、丹田、底盤、臀,均與胯有關;為了宏觀敘述的方便,往往將它們籠統簡稱為胯部。胯動,即胯部動作,胯部發力。
胯部,身體舞動力的總源頭所在,生命力總動員的源頭所在。腳力、腿力、地板反彈力、腳底擠壓力等等等等,都來自胯,都離不開胯。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在這里反復強調胯,就是因為太多的人在講這個那個力的時候“忘本”!一旦“忘本”便誤人子弟。 最容易讓人“忘本”的是腳跡、腳跡路線圖。
腳跡路線圖有沒有用?有。有什么用?提供身體舞動的路線;提供下肢作為輔助工具、身體舞動的路線;提供腳隨胯動、身體舞動的路線。在“腳隨身動胯帶四肢”前提下,腳跡路線圖為我們提供身體舞動的軌跡,提供舞步套路的運動軌跡。相對而言,摩登舞比較容易繪制腳跡路線圖;而拉丁舞卻不容易,這是因為拉丁的領舞與跟舞者各自運動的軌跡不同。
這就難辦了!因為眾所周知,近身連體共舞的摩登能夠“跟著感覺走”,而遠身聯動共舞的拉丁難以“跟著感覺走”。能夠“跟著感覺走”者容易繪制腳跡圖,難以“跟著感覺走” 者難以繪制腳跡圖。不需要者有圖,需要者卻無圖;這是腳跡路線圖的困惑。
二、關于胯動和蹬地
相對于地球運動,必須依靠地球對身體的作用力才能夠發動起來。就是說,需要通過腳下蹬地板,向地板借力來發動身體的舞動。
舞蹈者的兩只腳應該叫做主力腳和動作腳;不應該叫什么動力腳! “動力腳”顧名思義是提供動力的腳,實際上提供動力的腳應該是主力腳。所以,把動作腳稱為動力腳是概念性錯誤。
當我們談及“腳帶身”和“身帶腳”的時候,應該首先明確這里所說的腳是哪只腳?是動作腳,而不是主力腳! 若“腳帶身”即動作腳帶身-錯誤! 若“身帶腳”即身帶動作腳-正確!正確的舞動,應該是依靠主力腳腳下蹬地板,即以身體(腰胯)帶動動作腳使身體舞動。
動作腳與身體舞動關系是什么?是動作腳“后發先至”:首先依靠主力腳蹬地板(或叫排、壓、擠地板),向著舞動的反方向向地板借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此時,地板就會給予你腳(主力腳)一個向著舞動方向的作用力,這個力通過趾、踝、膝一直傳遞到髖關節,使底盤(胯部)舞動起來。如果主力腳不蹬地板,那么身體的舞動也就不可能發生!
主力腳腳下蹬地板使身體舞動的時候,動作腳落后于身體的舞動,即動作腳“后發”。身體和動作腳都舞動起來后,誰先到達預定位置?動作腳先到達,即動作腳“先至”。
“腳在舞動結束時接納身體”就是指動作腳先到達而言,“腳到身到”只是作為結果出現。也就是說,只要以身(胯)帶腳,腳后發而先至,身體的慣性會自動導致“腳到身到”。蹬地-主力腳蹬地,動作腳后發先至。這一過程的實質:腳隨身(胯)動!
對于動作腳“后發先至”這樣一個全過程,只看見“先至”的結果,而不抓住“后發”這一根本,而且把動作腳和主力腳不加區別地混為一談,必然導出完全錯誤的結論。
三、關于胯動和重心
重心,一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對于舞蹈者,幾乎到了“言必稱希臘”的地步,言必稱重心。舞蹈者口口聲聲談重心,時時處處移重心,如果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可悲不可悲?
關于重心,來自英國皇家教材譯著中有這樣的論述:“舞蹈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人體不斷轉換重心問題;轉換重心是任何一個舞蹈者無法回避的基本技術…”“第一個要點是,盡量避免雙腳同時承擔體重,盡可能縮短雙腳同時分擔重心的時間“第二個要點是,熟練運用腳步滾動-人體重心集中點在腳底的移動程序”。第三個要點是,保持腰胯穩定,形成腰為中心的整體重心焦點”(即所謂“空中焦點”)。
在諸多教材中這算是最為經典的論述了,可惜這“經典的論述”也沒有直接回答出“重心在哪里?” 至于一些“半桶”師爺對于這一問題的闡釋和發揮,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他(她)自己都說不清。
重心在哪里?在胯!胯部在哪重心就在哪。轉換重心就是轉換胯部,移動胯部就是移動重心。難道不是嗎?
重心在哪里?在胯!幾乎處處離不開“胯”,卻沒有一次專門針對“重心”的。筆者從來不把轉換重心作為技巧看待,僅僅作為基本功效果的體現,為什么?
重心在哪里?在胯!如果說一門學問能夠作為一種技巧,吃飯睡覺能算技巧嗎?重心轉換如同人吃飯睡覺一樣,幼兒園大班小孩懂得吃飯睡覺,也就本能地懂得掌握重心維持平衡。1 問:擺蕩、傾斜、升降三者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三者之間有什么內在關系?
答:
1“擺蕩”針對胯部(底盤)而言;“傾斜”針對上身(縱軸)而言;升降針對腳跟(膝蓋)而言。
2“擺蕩”是指為實現重心流動的胯部角位移轉動。其作用是加大步幅,增強身體舞動,實現空中挪動。動作原理是:腰胯發力同時運用腳掌(反作用)推力。
3“傾斜”是指上身縱軸線偏離垂直坐標的狀態。其作用是伴隨反身動作,展現人體曲線美的造型。動作原理是:借助擺蕩和反身,并使上身滯后于胯部。
4升降是指腳跟離開地面、回落地面,伴隨膝蓋的伸直與彎曲的動態過程。其作用是為擺蕩而存在。動作原理:上升--擺蕩的開始,下降--擺蕩的結束。
5擺蕩、升降是動態過程,傾斜是姿態描述。擺蕩是產生傾斜、升降的原因;傾斜、升降是擺蕩的結果。
6擺蕩是造成身體舞動、線型流動主要手段;升降為擺蕩而存在,傾斜由擺蕩而生成。
7不是由擺蕩產生的,故意出現的傾斜,是錯誤的傾斜,丑陋的傾斜。不為擺蕩而存在的,故意出現的升降,是錯誤的升降,丑陋的升降。
2 反身動作(協調)有什么作用?什么情況(哪4種)下需要反身協調?
答:
1什么是反身?反身即上身偏轉。扭秧歌、踢毽子可以找到它的感覺;其作用是以腳隨身動為前提,通過自然協調,保持動態平衡,促進線型流動。
2左右旋轉需要反身技巧。這是反身技巧的直接運用。堅持以胯帶動上身下肢,避免用肩,腳不得改變邁步方向。
3前進后退需要反身技巧。這是反身技巧的間接運用。描述它的關鍵詞是:“相對的動作位置”“上身的不完全旋轉”。
4持握姿勢需要反身技巧。使上身稍向左后打開,跟舞者應該讓領舞者右手指感觸到左肩胛的突出,從而實現緊貼。
5拉丁的快節奏需要反身。牛仔、恰恰快速移動時,反身有助于倒8字胯部挪動,如果沒有反身協調,很難跟上節奏。
3 如何理解“對方不存在,心有靈犀通;各跳各的舞,配合默契中”?
答:
1“各跳各的舞”的意思是:各自把自己的動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只當對方不存在” 的意思是:不要老是顧慮、擔心對方不配合,也不要受對方的牽制和干擾。強調的是雙方都從嚴律己,別無雜念。
2雙方都從嚴律己,把動作和舞姿做好,做到位,雙方配合的問題就自然解決了。因為雙方配合的要素,已包含在其中、各自“從嚴律己”中。什么要素?基本功核心-腳隨身動,胯帶四肢。
3換一個角度講,按照“絕對服從”原則:“動力總源頭來自本人的胯部,雙方之間只是動作信息的互相傳遞;信息傳遞依靠永不變形的手臂抱園握持(以及腹下微貼)”,雙方配合的要素,也包含在其中、各自“從嚴律己”中。
4“藝術問題中的一些說法,往往為了突出某一方面而采用偏激的措辭”(借用胡宗翰語),各跳各的舞只當對方不存在,就是為了突出自身基本功-胯帶四肢這一核心、不要互相依賴而采用的偏激的措辭。強調的是,只要將自身動作舞姿做好做到位,雙方配合默契自然在其中。
5對方人體在,不要有依賴;心靈相通處,在于無阻礙。胯動是核心,舞好各自身;默契蘊其內,功到自然成。藝術審美體驗到一定境界,如佛家禪語妙不可言,妙到莫名其妙的地步。此時,固不固定套路固不固定舞伴已經無所謂了。
1問:為什么重心不應當停留在兩腳(腿)之間?
答:
腳隨身動狀態是若危若安的狀態,是處于危險邊緣的狀態,是形成空中焦點的狀態,是身體舞動所需要永遠保持的狀態;而“重心不得停留在兩腳(腿)之間”,恰恰破壞了若危若安的危險邊緣狀態。
為了恢復這一狀態,必須通過移動重心,由雙腳并立變為單腳獨立。移動重心需要時間。這移動重心的時間,就是耽擱的時間;耽擱多久,舞動的效果就打多少折扣。
再說白一點,重心只有停留在單腳單腿,身體才能處于靈活反應的狀態;如果重心在雙腳雙腿之間,移動的瞬間就多出一個程序:先要把重心放到單側。這樣一來,身體無法靈敏地作出反應。
由此可見,兩腳之間停留的時間越短,舞動效果越好。所以,要求我們主觀上盡可能不要將胯部造成的重心,也就是空中焦點,停留在兩腳(腿)之間。
至于擺蕩造成的空中瞬間的停留,并非停留在兩腳之間,這個停留實質上仍然是單腳停留。
2 問:什么是全腳滾動?全腳滾動有什么作用?怎樣實現全腳滾動?
答:
所謂全腳滾動是指腳底從前往后從后往前,像車輪一樣依序漸次接觸地面。從前往后:沿腳尖、腳掌到腳跟;從后往前:沿腳跟、腳掌到腳尖。
全腳滾動目的:為了高質量實現腳隨身動。所謂高質量腳隨身動,就是每一瞬間身體都處于傾倒的趨勢,危險的邊緣;表現在腳底的運動軌跡上,就是漸次與地面接觸,形成腳底的滾動。
只有全腳滾動才能保證腳隨身動的高質量;同理,全腳滾動依靠高質量腳隨身動來實現。二者互為依存,互為因果。
所有慢步的前進后退都應當全腳滾動,節奏越慢步幅越大,要求全腳滾動越明顯。至于快節奏的前進后退,因為二者互為因果的關系不突出,對全腳滾動的要求也就忽略不計了。
3 問:什么是不露痕跡?不露痕跡有什么作用?怎樣實現不露痕跡?
答:
所謂不露痕跡,是指重心轉移過程不露痕跡,其目的是為了使身體舞動的每一個細節的過渡盡可能圓滑,沒有突變。為了達到不露痕跡的境界,要求“下肢三內”:膝蓋內扣,腳底內側著力,腳走內弧線。
這“三內”能夠最大限度地有效避免雙腳同時承擔體重,同時分擔重心,不留從單腳到雙腳、雙腳到單腳重心交替的痕跡,從而更好地實現腳隨身動,促進身體線型流動,增強身體舞動的流暢性。
這個話題同“重心不應當停留在兩腳(腿)之間”一脈相承,重心應當永遠保持在單腳單腿;重心在兩腳之間停留的時間越短,舞動效果越好。
需要強調的是,下肢“三內”同樣以“腳隨身動”為前提;不露痕跡是腳隨身動的高境界。